“互联网+教育”是教育数字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化教育服务模式改革的重要变革阶段。在教育领域,互联网产品和服务是互联网教育最显性的表征。
互联网教育服务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教育问题、促进个性化学习,进而实现教育公平的新型服务模式。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是衡量互联网教育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开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个性化学习的重要保障。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智能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教育服务的形态与内涵正经历着革命性变革。
魏雪峰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互联网教育服务:分析、评价与实践》,将国际互联网教育服务测评理论方法与我国互联网教育的本土实践相结合,以互联网教育服务分析、评价与实践为主线,在对比分析国际互联网教育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互联网教育服务测评框架,设计了互联网教育服务教学策略。综观全书,主要学术贡献有以下三点:
一是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技术应用发展趋势。从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技术应用的重大挑战、技术重要发展三个维度对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是系统构建了中小学互联网教育服务测评框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系统可用性量表,建立了互联网教育服务测评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访谈、大规模测评和数据分析,构建了中小学互联网教育服务测评的“五维框架”,“五维”包括:内容适配度(包括针对性、目标指向、内容结构、媒体设计、适用性五个二级指标)、技术规范(包括架构设计、技术创新、运行维护、安全性四个二级指标)、产品支持度(包括呈现方式、学习策略、学习支持、反馈评价、用户界面、有效性六个二级指标)、互联网学习认知(包括学习引导、即时反馈、泛在学习、创意性、一致性五个二级指标)、 用户体验(包括易用性、学习指导、动机激发、媒体效果、操作帮助五个二级指标)。
三是设计了互联网教育产品在基础教育应用的策略,分别在数学、语文等课堂教学中开展应用,服务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针对初中数学作业批改负担重、诊断不及时、干预不精准等现实问题,研究团队基于互联网教育产品应用的关键因素分析,提出了教育测评机器人的理念构想,设计了三大功能模块、四层系统架构与五个应用策略,联合研发了具有精准诊断和主动干预的教育测评机器人,并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显著提升了初中生的数学成绩和自我效能感。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习作构思困难的问题,设计了协作思维导图策略,包括:作前引导策略、作中指导策略和作后评价策略,并在小学语文习作课上开展了三轮行动研究,显著提升了小学生的思维导图成绩和习作构思水平。针对已有翻转课堂平台设计对教学视频观看策略关注不足,缺少教学视频观看“用户体验”的问题,设计了视频观看策略,重构了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流程,显著提升了中学生的数学成绩,对数学中等水平学生提升尤为显著。
在当下中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进程中,该书有助于中小学教师,理解“互联网+教育”产品服务类型,运用中小学互联网教育服务测评指标,提升教师的数字教学能力和学生个性化学习体验;有助于学校开展因材施教、家长购买教育服务、企业调整教育产品结构。同时,其相关研究结果对促进城乡教育均衡,推进区域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亦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作者武法提,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