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元共治编织社会韧性之网——浙江德清:精准与温度的县域治理实践-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8/17 10:26:0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以多元共治编织社会韧性之网——浙江德清:精准与温度的县域治理实践

字体:

  当外卖骑手丁师傅因送餐途中摔伤的后续赔偿问题,走进“德法暖驿·新心港湾”,扫描二维码后获取专业法律咨询时;当大货车司机马洪平在“人大代表联络点”倾诉休息难,问题迅速得到解决时……每一帧画面看似寻常,却让人心生温暖。

  在浙江北部莫干山麓、苕溪之滨的德清县,社会治理的暖流正以精准的姿态,无声浸润每一个需要关怀的角落。

  近年来,德清以近百个特色服务站点编织起“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让快递员、民宿管家、货车司机、企业主等,都在社会治理这个大网格中找到了归属感。

  精准识别:多元诉求的全域响应

  “这里缺少合适的停车休息区,吃饭、上厕所都不方便。”今年7月,在雷甸镇物流园区,刚跑完长途的大货车司机马洪平走进“人大代表联络点”,向驻点代表倾诉。

  “马师傅,您反映的问题我们想办法去解决。”驻点代表王信培的答复简短有力。正是通过联络点直达决策层,最终推动驿站配套落地,将诉求转化为切实改变。

  德清社会治理的首要密码,在于对多元群体核心诉求的精准捕捉与响应。遍布全县镇街的调解室、工会驿站等,构建起民意直通车网络。

  针对快递骑手、网约车司机、环卫工人等群体,德清县总工会、司法局等协同镇街,全域布局。驿站不仅是休憩站,更是集成高频法律咨询与指引的“法治前哨”。

  除了这些,“轮值局长”制,是德清今年以创新机制打破沟通高墙的新做法。

  作为首批受聘人员,德清纺织科技公司总经理汪玲英感慨角色的转变:“想不到一下子从企业经营者转变为市场监管参与者!”这些来自企业、教育界等的“编外局长”以两个月为周期履职,用“放大镜”找问题、“聚光灯”督整改、“传声筒”递民意,成为政企之间的“神经末梢传导器”。

  数字赋能:治理效能的几何跃升

  一天傍晚,禹越镇村民老蒋骑车回家,不慎被路边垃圾桶内一根延伸出路坎的细木棍划伤。村干部姚芳连通过“数字乡村一张图”了解此事后,协调相关部门主动上门处理,服务效率令老蒋连连点赞。

  “数字乡村一张图”是德清在全省率先探索的乡村智治新模式,它通过搭建“一图一端一中心”应用支撑体系(“一图”即乡村全域动态可视图、“一端”即统一服务应用端口、“一中心”即乡村数字治理中心),实现乡村经营、乡村服务、乡村监管、乡村治理、基础设施五大领域全方位数字化呈现。

  依托全域高精度地图与城市大脑,将数字基因深植治理肌理,是德清实现治理质效革命性提升的一个缩影。

  早在2022年8月,德清县委政法委、县大数据局在“浙政钉”应用中开发上线“社会治理指令钉”模块,打造贯通县、镇、站所三级极速响应链。如某道路上窨井盖损坏缺失,从反映到处置完毕最快仅用了10分钟。

  武康街道社会治理中心推行“接诉即办、未诉先办、不诉自办”,16人“民生服务队”以“1分钟响应、3分钟派单、8分钟出勤、30分钟办结简单纠纷”的标准高效运转,一年多来处理万余起诉求,辅助110警情下降33.5%。

  社会治理也在助推经济治理。“企业码”覆盖全县1.4万家大小企业,为企业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创新搭建的“智慧招商服务应用”等体系,推动了华为车联网联合创新实验室、普天5G数字产业园等一批标识度较高的大项目成功落地,验证了“数字沃土育产业森林”的发展逻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德清被确定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还获得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奖,社会治理创新相关内容入选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典范案例……

  多元共治:全民参与的治理生态

  德清治理实践表明,化解复杂精细的矛盾纠纷需要激活社会共治能量。

  “我们在县镇(街道)两级中心相继建立‘德清嫂’‘阿德哥’‘银耀天平工作室’等品牌工作室,吸纳医调委、婚调委、交调委等专业性调解委员会入驻,人民调解组织村社全覆盖,织就‘纠纷在哪里,调解就在哪里’的精密网络。”德清县委社会工作部常务副部长金斌介绍。

  莫干山镇燎原村是镇政府所在地,也是游客的“打卡”必经地。怎样才能让游客愉快来、笑着回?村里成立的“新星村民小组”就是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小组由20多位民宿主、设计师、咖啡店主等新村民组成,通过“线上议事厅+线下工作室”,深度参与村庄规划与公共决策等。

  “刚调解完一起游客乱停车影响住户出行案例。”荒室咖啡主理人沈彬是小组成员,尽管生意忙,但只要村里有事,他没有二话,主动上门调解矛盾纠纷。

  “他们为消除本地村民与外来游客的隔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燎原村党总支书记王震伟说。

  在德清县委社会工作部的组织下,一抹抹“城市暖色调”温暖着新就业形态从业者,举办新业态子女夏令营等活动,让新业态从业者从个人到家庭都感受到“德清温度”。

  关怀也引导“被关怀者”的“双向奔赴”。500余名外卖骑手化身急救志愿者,成为流动的“城市生命线”,生动诠释“治理温度激发治理力量”的共生哲学。

  制度创新:长效治理的德清密码

  在德清县社会治理中心一楼大厅墙上,“来访群众是考官,信访案件是考题,群众满意是答案”三句话格外醒目。

  德清做好信访工作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构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制度化通道。

  从领导接访制度化、下访常态化,到“三见面、六制度”、联席会议制,直至“三治融合”“全民参与”等多层次治理生态,德清治理的制度创新始终围绕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开。

  1997年德清农民首创“孝敬奖”,至今颁发的86个“草根道德奖”均以“百姓设奖奖百姓”模式开展,有效预防矛盾滋生。德清还将联络新乡贤工作纳入党建同步推进,主动架起沟通桥梁,成为乡村善治的典范样本。

  今年1-6月,德清赴省上访批次同比下降14.85%,去市走访批次同比下降23.08%,“两降”数据印证了源头治理的创新之变。

  当外卖骑手在“骑手饭堂”享用六折午餐,当联合国官员调取德清地信技术支援非洲农田,当民宿主手机直办28项审批——这些微观场景共同拼贴出县域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高质量发展从不是宏大叙事,而是让每个个体在治理网格中获得便捷、尊重与自豪。

  德清以多元共治编织的社会韧性之网,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县域治理创新提供了生动注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文钊指出:德清实践的价值在于“深度融合数字智治与道德引领,以共建共治共享提升百姓幸福感,为千县万城提供了充满启发性的治理样本”。

  这片土地上,社会治理的创新种子早已破土而出,在莫干山的葱郁与苕溪的润泽间,绽放出温暖而坚韧的花朵。(记者 邱犇)

【纠错】 【责任编辑:吴京泽】